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长沙有个名望之城湘江边古镇扎堆总有一个让你逛吃游玩超尽兴

说起长沙,长沙吃游人们都会吟起长沙水(湘江)、名望哼唱浏阳河,城镇扎这是湘江一座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边古一座迷人的山水洲城。长沙城日新月异,堆总既有现代化高楼大厦,让逛也不乏充满江南水乡特色的玩超秀美古镇。

长沙有个名望之城湘江边古镇扎堆总有一个让你逛吃游玩超尽兴

“到靖港寻古、尽兴到乔口吃鱼、长沙吃游到铜官玩陶、名望到新康看戏、城镇扎到书堂览书”在长沙湘江北段,湘江素有“名望之城”望城区,边古境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靖港、堆总乔口、新康、铜官、书堂等古镇,每个古镇相距均在10公里以内,也被称为“一江两岸湘江古镇群”。

这些古镇因水而兴,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守望千年,却又面目各异,特色鲜明,每一个都是一幅瑰丽古朴的画卷。

冬天来了,12月即将过半,接踵而至的圣诞、元旦,掰着指头数数,连春节也近在咫尺呢,是窝在家中烤火打游戏、还是躲在被子里玩手机?NONONO,这个冬天就要趁着和煦的冬阳,年末来场说就就走的旅行。天涯走读湖南一行人开启“暖冬之旅”,来自国内的天涯网友、微博大V、网络媒体、自媒体达人们,畅游望城打卡古镇,感受望城不易察觉的美好!

从长沙市区沿金星大道或雷锋大道向北至望城,过沩水大桥后沿湘江大堤北行约10公里,我们驱车到达了靖港古镇。古老的沩水蜿蜒而下接入湘江,“船到靖江口,顺风都不走。”因水运发达,清末民初的靖港,就有“小汉口”的美名,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日停船只千艘,上通岳阳入长江,下至广西,一度成为湖南除长沙外第二大商贸中心。

实际上靖港古名“沩港”。相传,唐朝初年的大将李靖奉唐高祖之命,领军击败萧铣以平定江南,镇守长沙湘江一带。他的兵营驻扎在沩港(“沩水港口”)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在李靖离开长沙之后,就把他驻扎过的“沩港”改为现在的“靖港”了。

如今的靖港,还保存着“八街四巷七码头”,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遗址,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一条麻石老街串起两侧的老房子,古戏台演唱着花鼓戏,蜿蜒的沩河未分徐徐,水上停泊着几艘乌篷船,岸边住着一群在城市边缘坚持着自己生活节奏的人不再有旧时商贸的繁华,却多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只在古镇闲逛的话是不需要门票的,因此最适合逛吃逛吃了,靖港有传统的景点:靖港民俗文物馆、宁乡会馆、湖南省委办公旧址、革命领导人手迹展览馆、陶承故居、族谱陈列馆、宏泰坊青楼文化表演艺术馆、锄禾源、皮影艺术馆、恐龙化石馆、陨石博物馆;也有比较符合年轻人兴趣的气味博物馆、儿时记忆馆。。。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想看的景点参观。

古镇店铺林立,杨泗庙是靖港人祭拜的古庙。古时长沙运输业主要靠船帮支撑,当时很多船帮都是以船为家,以船为业,每当有船下水作业时首先得祭拜水神,以求一帆风顺。古庙殿内所供奉的是南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杨幺。2003年在杨泗庙边上增建了观音殿,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泗将军的生日和九月十九观音圣诞,来此参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在许多古镇内都保存有古戏台,靖港古镇也不例外,在古镇内保存着一座八元堂,是昔日靖港一座重要的处所,曾叫宁乡会馆,是一个管理宁乡船舶和谷米销售的据点,也是为来靖港的宁乡老乡下榻休息和联络乡情等的服务机构。里面有一座古代遗留下来的古戏台,戏台前横梁上的龙凤雕刻得栩栩如生,两根方形石柱托举着展翅欲飞的亭式屋顶。站在戏台下方抬眼望向这座古戏台,它安静地散发出古朴而又迷人的气息。清闲的话,坐在戏台下方,泡上一壶清茶,安静地欣赏着,戏台上传出来的一阵阵戏曲声,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而在展示江南民俗的江南民俗文物馆,由花轿馆、千尊古神殿、珍藏馆三个小馆组成。里面展览上万件明清时候的民俗文物,多为古代百姓喜庆、祭祀等大型活动中的常见物品,花轿、面具、佛像、各类珍稀文物,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先民生活场景,集中反应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风俗。除了民俗文物外,这座民俗博物馆的建筑样式,也是江南的传统建筑风格,青砖、白墙、黛瓦,一同营造出江南小院风情,行走在期间,让人感觉置身江南园林。

宏泰坊则是古镇内一座保存完好的青楼,这座青楼始建于清朝时期,是长沙自清朝以后保存的最完好的青楼遗址,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较大,共有三进。在宏泰坊内部摆放着许多当年青楼女子生活场景的蜡像,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倡寮文明,用丹青、笔墨、镌刻、陶艺、什物等情势较周全地报告了青楼文化的生长和灭亡,绘声绘色的场景,仿佛真的能带着我们穿越回到清朝。

古镇内到处都是卖特色小吃的门面,油炸薯片、甜酒、杠子面、小鱼小虾、生姜紫苏腌菜、糖油粑粑、臭豆腐以及湖南当地最有名的小吃,在这里随处可见。靖港是水乡,毛毛鱼、花片和红薯片,毛毛鱼的味道还不错哦,香喷喷的。

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店,店铺装修很古朴,一碗酒香四溢又温暖甜蜜的小钵子甜酒下肚,那种温,那种暖,那种甜,那种醉,渗透身体,超越时光,绵延不断

芝麻豆子茶也算是靖港小吃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是湖南沿洞庭湖一带的特色茶品,芝麻豆子茶是待客之茶,凡是有新客上门,不消说,就是一碗芝麻豆子茶先给奉上了,浓浓的芝香味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茶涩味,而唇齿间萦绕的却是生姜的辛辣味,是来湖南值得一试的特色茶饮。

离开靖港,继续往北十几公里,就到另一处水乡——乔口。这个湘江之畔的古镇,是一处地地道道的水乡世界。三面环水的乔口镇,柳林江蜿蜒淌过,团头湖如明珠镶嵌其中,大大小小的水库池塘星罗棋布。

“长沙十万户,乔口八千家,朝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乔口自古繁华,有“渔都”的美誉。走进乔口古镇,就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古韵风情。水,让这座小镇侵染着大自然的灵性,温婉大气的门廊,翘首的金色鲤鱼,颇有一种跃龙门的气势。

乔口古镇,作为四县交界处,从古至今都是商贾云集之地,更是入长沙水路的必经之路。湘江下游、洞庭湖南边的发达水系,孕育了这里丰饶的物产,有白鱼、匙吻鲟、闸蟹、南美北对虾、龙虾、珍珠等多种水产。

细细品味着老街的韵味,明清雕花木建筑民居美轮美奂,热闹、繁华,看着这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的楼群,心里顿时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沿着麻石古街,缓缓漫步,不宽的街道两旁,百货店、南杂店、服装店敞开着,向过往的游客出售着当地的各类特产。

古镇最为出名的就是百寿街了。百寿街门口的有一座从清朝流传下来的百寿牌坊,是由很多小石板组合而成,上面刻着乔口百岁老人的姓氏,向人们诉说着乔口古镇历久弥新的孝道文化。

走进百寿街,意味着我们能与百寿同步,脚踩着地面镶嵌着100种不同写法的寿字,老街、老店、老人,在时光里交错。这条老街又被称为“宗教街”,从古至今一直经营着香烛生意,街道随处可见各类香烛老店。

在古镇明清风格的老街左转右穿,不觉走进了乔江书院。书院据说始建于南宋年间,在书院里摆放着三位雕像,中间坐着的那位是乔江书院的院长,名叫黄澹;左边名叫刘权之,是乔江书院走出去最有成就的学生,同时他也曾是纪晓岚的学生;最右边这一位叫许有壬,他身后的墙上有一篇《修乔江书院》,是当时他上书给皇帝,求皇帝拨银两修砌乔江书院。也正因为他,才有今天我们眼前的乔江书院。

乔江书院旁边的是三贤祠,乔口古镇文化积淀丰富,先民们依山而居,伴水而耕,入水而渔,行舟经商。千百年来境内庙宇祠堂遍布,传说故事众多,造就了一方人杰。乔口古镇曾迎来三位以悲愤名世的文豪——杜甫、屈原和贾谊。

三贤祠内“三贤堂”上为他们日日供奉着香火,乔口人民景仰着深厚的“文脉”。屈原,曾来乔口为他的作品《九歌》创作采风;贾谊,曾经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常经乔口去汨罗悼念屈原;而杜甫因为他曾为乔口作过《入乔口》一诗,为乔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源,乔口也因此建立一座杜甫码头。

与书院、三贤祠相距不远处还有一座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清乾隆十三年建成,在乔口古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因是商会,该寺供奉的是许真君,据说他是地方保护神,保佑乔口人平安发财。如今,香火旺盛的万寿宫,每逢重大节日,在戏楼上都会有湖南花鼓戏表演及赶庙会。

前面说到杜甫,在乔口就有一座杜甫码头。从儒家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诗人杜甫,虽不是渔民,却一生与舟为伴,与江河同眠。公元769年,诗人杜甫从川入湘,流寓到乔口,写下了抵达长沙的第一首诗《入乔口》,“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旁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然而,杜甫一生都没弄明白,官场有谄媚,人心有险恶,待人应该像对水一样,深浅不一,柔顺圆滑。江水流,岁月流。乔口古镇见证了一段又一段历史,柳林江轻轻地收藏了杜甫的眼泪,诗圣之名与他的《入乔口》,铭刻在后人的心间,让一座渔村有了春秋的内涵。

杜甫码头正对柳林湖,环湖游道,景观小品,曲折的水岸线,折叠出了古镇迷人的身影。水草匍匐在岸边,游道随着水草蔓延,视野顿时变得开阔起来。水的荡漾让乔口拥有了温柔的诗意,光溜溜的青石板和古色古香的木楼更是在诉说着怀旧的情怀。在林荫小道里行走,是人与自然的一场对话。

依水而居的原住民,生活环境也成为了都市人羡慕的闲适调性。临水不但有很多的茶馆、饭店、家庭旅馆等,居民的小阳台种着各类花草树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番模样,这就是属于乔口古镇的风情,古韵里透着朴实。

栈道尽头,迎面可以看到水面上树立了一座钓鱼塑像,它是乔口渔都的标志,因水而兴,木船随波起伏,轻摇轻摆,把乔口古镇摇摆成了四县交界的商品集散、交易物流之重地。

钓鱼塑像对岸,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摩天轮。摩天轮之处便是湖南首家综合性游乐园、中国大型渔文化主题游乐园——柏乐园,是望城地区最大的游乐场所,园区内包括多种游乐设施以及一个动物园,主打亲子游乐,成为了众多周边学校的春秋游的打卡之地,更是周末小长假,长沙周边亲子自驾游的首选之一。

来到乔口“渔都”,得尝上一口美味鲜鱼。乔口的鱼,以“品种多、肉质美”名满潇湘。草堂鱼杂、渔都火焙鱼、爽口鱼皮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令参加活动的人大叹过瘾。

望城敢打出“一江两岸湘江古镇群”的宣传牌绝不是徒有虚名,有意思的是这些古镇不仅星罗棋布,更是隔湘江而望。与湘江西岸的靖港和乔口两个古镇,地理位置相对应的就是湘江东岸的丁字镇和铜官古镇。早餐后,我们穿江而过,直奔世界著名的“陶都”——铜官古镇。

铜官自唐代起,铜官又称陶都,历来以陶瓷闻名于世,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铜官镇便出现了大型的窑场,即现在仍保存完整的“长沙铜官窑”。这里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被誉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其产品在当时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千年窑火一直未断,开世界釉下多彩先河,创新诗词书画于瓷器装饰,融入外国文化,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产品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为釉下彩发源地,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

铜官因陶而生,也因陶而盛,慕名前来的人逐年增多。想了解长沙窑的前世今生,可以去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看看,要真正见识到铜官陶器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古时陶瓷市场的繁荣昌盛、亲自体验一把赏陶玩陶的乐趣,还是要去铜官古镇的老街,这里才是千年陶都的灵魂所在。

铜官街街位于铜官古镇南端,依山傍水南北走向,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立足街口,只见街名牌楼高高耸立,古色古香,其上的陶刻龙凤呈祥,金光闪烁,熠熠生辉,展示出铜官独创的釉下彩陶风采。

从牌坊下走进老街,地上铺满了麻石板,清清爽爽的。四处可见陶瓷的踪迹。就在牌坊的边上,登云母山的游道入口旁,随随便便地堆积了许多陶制的鸡、狗、马、神兽等工艺品;街口两边的墙上,嵌着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镂空陶罐,是不打眼的土黄色;更多的陶皿被用来种花,有悬挂在屋檐下的,有固定在墙壁上的,还有旁立在街边的。这一切,都在向外界强调着一个信息:这里是铜官——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

如今的老街,保留了原有的明清古建筑群,并以苏式暖色调进行了立面改造,突显出浓浓的“六七十年代风情”。“长沙县铜官饭店”“舜子屋陶瓷店”等建筑,以及“向雷峰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等墙绘,让游客一下穿越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别有一番文艺气息。

从六七十年代起保留至今的老理发馆,老储蓄所,老供销合作社和老厂房,以一种历尽风云变幻的淡然的静默的姿态间错在临街手工陶艺店和陶瓷艺术品之中,偶尔惊鸿一瞥,几乎要穿越到那个激昂的年代,耳畔似乎还能传来当年大喇叭里热情澎湃的革命歌曲和口号。这种现代与近代的时空错位,升华出一种别致的、独特的的美感。

漫步古街,陶砖陶瓦的古建筑林立两旁,木门雕瓦,红砖墙上错落的镶嵌着陶瓷工艺品,有些墙裙或墙角甚至会镶嵌成片的碎陶,凌乱中透着一种出世的美。风格各异的陶瓷器皿俯拾皆是。从街头至巷尾,无不散发着陶土的芬芳,流露着浓浓的古韵。

老街上的门牌号更是具有鲜明特色,全都是统一烧制的方型瓷品,背景图案是2条鱼的纹路,中间铜官老街的主题字和门牌号码数字,上面还有相对应的大写。最让我感到奇特的是,每块门牌都是在鱼眼和鱼尾处钉螺丝直接固定的,但是却没有一点钉裂的痕迹,真是匠心独运。

街边的陶艺小店,工整精致,并不会花枝招展装扮着招徕顾客,通常会有素烧或者青瓷瓶,斜斜插上两支干花或者一柄枯荷,配上古朴的木桌和青花桌布,店内放着轻柔的古曲,安安静静的,与冬日的清风暖阳相处甚睦。

这几年,临街铺面的“主力军”是纷纷进驻铜官的陶艺大师们开设的陶艺工作室。据统计,目前,铜官有陶瓷作坊90余家,有国家级陶艺大师1人,省级陶艺大师10人。一批批陶艺大师们在此将传统铜官陶瓷技艺与现代文化元素、文旅产业完美结合,开创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

许多陶艺工作室都开设了陶瓷班和游客制陶体验项目,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老街成为长沙周边市民和远方游客短途游的“香饽饽”,人们在此选购陶器、学习陶艺、踏青休闲、品味传统小吃,度过一个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

老街的尽头,是曾经热闹辉煌的老厂房。铜官陶厂早年以生活用陶为主,后因时代变迁,生活用陶市场逐渐没落,其他地区制陶点都已转型建筑用陶,铜官依旧坚持,然而终究没熬过时代变革大潮,留下这条老街和老厂房。

这是一条交错了“那些年”和“这些年”的时空,将艺术与生活完全糅合的,不可复制的老街。这里聚陶瓷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无不映射出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赏陶艺话古今,无数的游人,着实给这座沉默了千年的古镇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探访了兴盛于大唐时期的铜官古镇,再提到一位出生于长沙的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那可谓闻名天下。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楷书四大家”,就是说的唐朝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褚遂良的“褚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楷书,四位唐代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所重。

我们去到的“欧阳询书法文化园”,是位于望城的书堂山,从铜官古镇向南6公里即到。书堂山濒临湘江,是欧阳询父子从事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场所,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欧阳询生于潭州临湘,也就是今天长沙望城的书堂山,生活在隋唐,出身豪门,在书堂山勤攻典籍,苦练书法,前后生活长达十二年之久,后卒于长安,葬回书堂山,享年85高龄。欧阳询创下了流传后世的“欧体”,后世尊称为“楷圣”。

书堂山,古名笔架山,因其三峰耸立,形似笔架而得名。走进这座复原了千年前隋唐风貌的小镇,大道旁矗立着书画卷轴形立柱,柱体从上到下用行楷题写着“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六个大字,这是文化园区的标志。

小镇上一条别致的仿古麻石街通向前方,我们顺道缓步而行。麻石青砖、黄墙碧瓦相映成趣,这里的建筑风格不同于我们之前所看的靖港、乔口和铜官等古镇,书堂山曾经只保留为数不多的历史遗迹,经过整理和开发,2014年书堂山修复建设成墨香四溢、风景优美的欧阳询故里。

一座高大的仿古牌楼,上题“書香門”三个大字。牌楼前滚放着两枚深色的钱币造型,外圆内方,上书“开元通宝”。铜钱有2米多高,构成八字形景观,八字形隐喻“开元通宝”四字是“欧体”八分书。据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钱,钱径2.4厘米,重3.6克,币文即为欧阳询所书。“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古代中国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在书香门前摆设欧公题写的“开元通宝”模型,增添了不少古道欧风的韵味。

“書香門”牌楼,两侧书有“染翰越时空千载犹传欧字帖,溯源寻故里一园尽揽大唐风”对联,工整气派。穿过牌楼,一条麻石小街直通书堂山公园。街道两旁有一些经营书画、陶艺、银艺的店铺,还有书法培训学校、中国作家书画院书堂山分院、楷圣文化艺术中心等机构。小街上洋溢着一股书卷气。

文化园内共有五道门,除书香门外,还有忠勇门、厚德门、尚孝门和集贤门,每个门都有它的来历。穿过书香门,忽然闻到朗朗读书声,原来这里有一所“书堂山中学”,是一所以书法教学为特色的全日制中学,也培养出不少书法人才。

向前步行二百米左右便来到书堂山的山门处,欧阳询故里核心景区位于海拔190多米的书堂山上,今存洗笔泉等遗迹,山中欧阳询祖居、镇南将军府、欧阳阁等故址依稀可见,“太子围圩”、“洗笔泉池”等书堂八景风貌尚存,“八景”分别为:读书台址、玉案摊书、洗笔泉池、太子围圩、双枫夹道、桧柏连珠、稻香泉涌、欧阳阁峙。

书堂八景,如今留下来的也只不到半数,多数是近些年重修或复建的景观。最为原貌的一处景点,就是“洗笔泉池”了。书堂山南坡有欧阳询父子读书洗笔处“洗笔泉”。山涧清泉流经于此,汇入一小池,依稀可见“洗笔泉”三字刻于天然石上,笔力遒劲,欧体风韵犹存。

而另有一处老景,则是书堂八景之一的“稻香泉涌”。十几年前,湘籍书画大家杨福音先生等人到书堂山寻访欧阳询旧迹“洗笔泉池”时,意外发现“稻香泉”碑,碑文为十足的欧体,一看便是原物。这让杨福音先生兴奋不已,他随口吟出并题写对联:“稻香泉有碑作证,书堂山无路可通。”可见,那时候书堂山是没有道路上山的。

近年来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修通了登上书堂山顶的石道,有点“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意思了。据说现在很多读书人,尤其是想要升学和高考的学子,一般都会来书堂山游览参观,就是因为“书山有路”这个佳话,且有三条登山路,路路通山顶。

山腰唐代风格的“欧阳阁”,是后人为纪念欧阳询、欧阳通父子而建。阁有三层,一层祭祀欧阳询,二层祭祀欧阳通,三层为眺望景区的观景台。

阁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欧阳询石雕像,两旁柱子上有“玉座息欧阳万卷书香传宇宙,名山藏太子千秋堂构镇乾坤”的对联。阁前是用麻石铺就的石坪,有香案可供人祭拜。右侧是八景之一的“稻香泉涌”,左侧是欧阳询纪念馆,纪念馆里不仅有欧阳询生平介绍,还陈列展示有一些他的字迹真体拓本及所用的砚台古迹等物。

登顶可以一览书堂山“欧阳询故里景区”墨香四溢、风景优美的全貌,飞檐峭壁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让人有梦回隋唐的感觉。这里的山水,田园,道路,正如大地的笔画,记录着小镇千年不息的文脉,始终陪伴着“楷圣”欧阳询古老而孤寂的灵魂,成为书堂山最厚重的人文沉淀。

我们见不到古人,却能见到古人留下的痕迹。探访书堂山,是在寻访一条隐约而斑驳的历史走道,是在怀念远去千年的书法大师。记一段往事,书一段佳话,勾勒出的便是那一抹流连在古朴建筑中的雅致。

这些历史文化古镇,千年的时光流转,细细雕琢着她们的气质和风华。在望城这片灵秀的山水,落地生花,入水生情,牵起你内心深处的思绪。这里不但有让人心动的盛景无数,这里的美食与美宿也是撩人心弦。悠悠的湘江水,淡淡的水墨香,醉人的小钵子甜酒,浓浓的豆子芝麻姜盐茶,满溢着乡土风情每一座都藏着一幅独有的风景,都在等待你的发现。

分享到: